魅力升钟湖 西河史话 查看内容

修建升钟水库的重大决策

升钟湖,一个光鲜的名字,如今响彻全国,也许不知道南部县,但钓鱼的人一定知道升钟湖,在四川的老年人一定知道升钟水库,是什么让老年人们记忆如此之深……

作者:郭光杰  张维高

升钟水库是四川省内以灌溉农田为主,兼有防洪、发电、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位于南部县升水镇碑垭庙。水库大坝高79米,蓄水总量13.39亿立方米,控灌南充市属的南部、阆中、西充、蓬安和顺庆、嘉陵6个县市区,还有区外的武胜、剑阁两县部分耕地,控灌总面积208万亩,占控灌区内耕地总面积的70%。其灌溉面积和综合效益之大,仅次于全国闻名的四川都江堰,位居全省第二。
    水库主要工程由水库枢纽和灌区渠系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在中央和省市县有关领导正确决策、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设计和施工方面共同努力,几万民工和国家专业施工队伍,从1977年至1987年经历10余年的艰辛劳动,胜利建成水库拦河大坝、溢洪道、放空隧洞和左右干渠取水工程,以及两处取水口电站(共计装机4400千瓦)。1984年7月拦河大坝基本建成之后,四川省人民政府组织了中间阶段工程验收,水库开始关闸蓄水。1987年5月,上述5大枢纽工程全部建成,经省正式验收后放水发电和灌田,水库开始发挥效益。近几年来按照“分段建设,分段受益”的要求,分段分期进行灌区渠系建设,灌溉、发电、防洪、养殖等效益逐年扩大,灌区内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我们有幸参与升钟水库的规划勘测和枢纽、渠系等工程建设,历时20余年。有幸多次参与升钟工程建设中许多工程方案的勘测和研讨,参与过水利部和省地对升钟工程的多次审查会议,有幸聆听过一些主要负责同志有关升钟水库建设的指示。为了不忘这些珍贵史实,现就升钟水库建设中有关重大事项,追记于后。
    一、提出兴建大型升钟水库的由来
    在规划勘测和兴建升钟水库的20余年中,经常有人问道升钟水库淹没占地多,工程艰巨,建设投资投劳量大,为啥要修建这样的大型水库呢?
    历来的勘测规划实践证明,理由有五:一、灌区内属川北老旱区,十年九旱,人畜缺水,农作物需水。为建立高产稳产的农业基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水利问题。二、大型水库蓄水多,抗旱保灌能力强,它与各类中小水利工程相结合,形成蓄引水功能齐全的水利灌溉网,才能建立起灌溉自如、高产稳产的南充产业化大农业,促进工农业现代化。三、升钟水库是南充在嘉陵江西侧唯一的一处大型水利基地,建库条件优越。四、升钟水库是1957年前后全省农业水利区域规划和江河规划期中提出的一项重大工程。当年省、地在研究四川盆地位于嘉陵江和涪江之间10余县市600万亩耕地水利灌溉时,就规划提出了要兴建西河上的升钟水库,涪江上游的江油武都水库和梓潼江上的谭家咀3处大型水库,以配合各地的中小水利工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这大片川北干旱区的工农业发展用水。现在升钟水库已建成蓄水,灌区渠系正加紧配套,武都引水工程也正加紧渠系延伸,扩大灌区。五、升钟水库淹没和枢纽工程占用耕地3.14万亩,移民2.1万人,但与灌溉、发电、防洪、养殖等总的
经济效益相比,其占地比率在国内外大型水利工程中,仍属较低的。其综合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二、升钟水库灌区范围的确定
    1956至1958年在进行升钟水库灌区初步规划时,根据水库上游来水量计算和灌区范围提出灌溉面积为142万亩。1972年4月,国家水利部钱正英副部长及其专家到升钟水库察看坎址时,明确表态赞成兴建这一工程。1972年至1983年,省、地水利部门又组织过两次灌区补充规划,将控灌面积从142万亩扩大到208万亩。1972年6月,中共南充地委决定成立以李世德、郭光杰、黄世巧、卢国华等同志为首的升钟水库勘测设计领导小组,省、地水利部门抽调200余人加强规划和勘测工作。当时在南充地区承担的水库灌区规划工作研讨会上,李世德、郭光杰等同志多次提出升钟水库灌区范围很大,在六七个县、市内不同年际间干旱区域、干旱程度、干旱发生的时间先后和农作物组成都各不相同,因此建议将升钟水库灌区范围从1958年提出的142万亩延展到西充河(在南充市段又名环子河)以西至武胜县境烈面场一带的可能性。这种扩大升钟水库灌区范围的设想,经过省、地水利部门多年勘测和水量平衡计算,认为合符实际情况,并有利于升钟与武都两大水库灌区的配合和衔接。将来还可以从计划兴建的嘉陵江亭子口电站水库补充灌溉水源。1984年6月水利电力部正式批复原则同意升钟水库208万亩的灌区补充规划和主要工程布局方案。
    三、水库大坝位置的选定
    1957年至1959年和1970至1972年在两次进行升钟水库工程规划中,对于拦河大坝和溢洪道等枢纽工程的地址选择,曾经提出和比较过碑垭庙和李家坝两处坝址方案。李家坝在碑垭庙上游20余公里,该处河床宽阔,距土料场较近,储量较多,利于修建土坝。碑垭庙河段河谷狭窄,砂岩石料裸露,近坝区土料少,利于修建土石坝。在1970至1972年水库勘测阶段,经过省、地水利部门反复论证,两处坝址各有利弊,到底何处建坝,一直决定不下来。
    1972年4月8日,国家水利部钱正英副部长在省、地负责人和水利部门领导陪同下亲临碑垭庙察看坝址地形和钻探岩芯,了解设计和施工条件。在此之前,钱副部长先派水利部工作组察看了两处坝址和有关资料。当晚在南部县招待所开会听取工程人员、省、地领导和水利部工作组汇报意见之后,钱副部长明确提出:“水利部支持四川修建升钟水库,以解决南充一带老干旱区灌溉问题,发展工农业生产。由于升钟灌区大,水源少,赞成建成多年调节水库。”听了对两处坝址的比较,看来碑垭和李家坝两处都有建坝条件。在碑垭建坝虽然水库死库容量稍大些,拦河大坝稍高些,但水库调节后的高水位还低2米,将减少水库上游对剑阁和盐亭两县的耕地淹没8000多亩,这是件大事。虽然相应的增加南部县3000亩耕地淹没,但升钟水库主要受益区是南充各县、市,减少对上游相邻县区的淹没和大量移民,把修水库的困难留给南充自己,让别人少受损失是个风格问题。在碑垭建坝,左干渠将要减少沿河空流段30公里。李家坝河谷宽,填土方量也很大。因此我赞成把水库坝址选定在碑垭庙。当时在场的省、地领导和工程人员都一致认为钱副部长的决策抓住了升钟水库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此选定碑垭庙作水库坝址,一锤定音。上下一心努力作好勘测设计和建设工作。
    四、右总干渠选用铁鞭取水方案的原由
    1957年至1958年在省、地水利部门进行升钟水库规划勘测时,限于当时的勘测手段,加上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当年初选水库坝址于碑垭庙,初拟左右两条干渠均从碑垭庙坝端取水。右干渠道线从碑垭取水后沿西河右岸开渠至升钟场,再沿西河支流菜子河上行,经保城乡至神坝乡小碑垭。至此右干渠才向南行与现已建成的右总干渠线汇合。这段右干渠线实测长度110公里,工程艰巨,灌区又少。
    1959年省水利厅测量队在进行水库库区地形测量和右干渠选线测量时,经当地干部指引,勘测人员才发现从水库蓄水区域内的神坝场取水,穿过小碑垭隧洞(长约2公里),则右干渠线可缩短约110公里,工程量大减。因此当年推荐右干渠从神坝场开渠取水方案。
    1970年至1972年,南充地区水利部门派人组成勘测队,补充升钟水库灌区规划,经张维高、程尚喜、尹怀楚等同志反复研究航测地图,又经过实地测量和计算比较,正式提出了从水库回水区的铁鞭乡赵家河建右干渠取水闸,穿铁鞭小垭子隧洞,建右干渠的取水方案,在比较中提出神坝取水方案主要有如下缺点:第一,神坝河集水面积有6平方公里,库内取水则排洪和排淤问题难以解决;第二,神坝河床地势较高,两岸及河床岩石较破碎,如选作取水口,将要在水库河床上再深挖6至20米,深挖地段长5630米,并要修建暗渠才能正常取水。这对取水工程布局和运行管理十分不利,与此相反,经过比较后推荐的铁鞭取水方案则具有取水高程适宜,河床及两岸岩层较稳定等优点。这一取水方案已建成使用多年,运行良好。其工程布局是在水库表层取水闸前建有明暗引水渠各500米,取水闸后建有装机2×2000千瓦的水电站,库水发电后,穿过2688米长的铁鞭隧洞引水进入右总干渠。
    五、左干渠选用檬垭庙取水方案的原由
    1959年规划水库时,左干渠初拟在碑垭庙大坝左端取水。左干渠顺山丘绕行30公里才到达皂角乡。1971年省水利设计院四规划队承担升钟水库左灌区规划。该队汪炳荣、易安等同志经过实地勘测,提出了现已建成投入使用的从库内檬垭庙建闸取水穿过一隧洞,再建渠首电站(装机2×200千瓦),引水进入左干渠的工程方案。比原左干渠取水方案减少干渠空流段约30公里。
    六、拦河大坝坝型的反复论证
    升钟水库拦河坝址,1972年4月经钱正英副部长肯定在碑垭庙建坝之后,1972年夏到1975年,在省、地水利部门部分领导和工程人员中又进行过建砌石坝或土石坝这两类不同坝型的反复论证和论争,长达三、四年之久。这对碑垭庙河段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施工条件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深入勘探,加深了认识,对设计施工条件也作了深入探讨。
    从地形方面看:一、碑垭庙河段河床狭窄,坝区附近巨厚层砂岩裸露,分布广泛。二、南充各县市中小水库建修砌石坝较多,有施工经验。三、砌石坝主要使用条石安砌,有利于民工队伍进行施工。四、升钟水库拦河大坝高79米,施工期长达七、八年,人们认为砌石坝可以从坝上溢流过洪水,有利于施工期中每年渡汛安全。因此,开初不少人主张建修砌石坝。
    从地质方面看:经过1971至1975年在碑垭河床和两坝肩大量地质钻探取岩样,从河床竖井和坝肩平洞中对岩层进行试验和观测,并从地层的抽水和压水试验中取得大量资料。又请水利部门和国家水电五、六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派出工程专家到现场审议论证,才逐步认清在碑垭河床基岩以下40米深度范围内的砂岩和粘土岩层中,广泛分布有多层软弱破碎带和泥化夹层。现场试验资料表明坝基以下岩层的抗压力、抗滑力、抗渗力均较低。如果建修高大的砌石坝,则坝基补强处理工作量很大,时间长,耗资多。粘土心墙石渣坝因体积大,才能较好适应碑垭这种软弱地层。
    从施工条件方面看:1973年钱正英副部长在北京接见省、地汇报组时指出:“升钟水库的坝型要由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决定。要设计出一个省、地自己能施工的坝型。水利部派不出施工队伍去,施工力量和机械设备只能由四川省解决。”地、县的优势是人力多,缺乏大型施工机械,因此开初不少人主张建砌石坝。
    1975年前后,省、地派工程人员去北京、辽宁、陕西等地参观学习土石坝和砌石坝的设计施工经验,开阔了视野。在升钟工地又经过几年勘测和初设方案比较论证。特别是逐步认清了坝基不利的地质条件之后,升钟水库枢纽工程主要设计单位四川省水利设计院和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部分领导和工程人员,经过认真商讨, 提出了粘土心墙石渣坝的初设方案。加上从水电部五局引进图纸在南充农机厂试制成功16吨重型振动碾,顺利解决了石渣料压实的难题。1975年省、地水利部门领导才逐步统一到修建粘土心土羊石渣坝上来。这个方案报经水电部审核批准之后,才正式肯定下来。
    七、施工导流和围堰方案的改变
    升钟水库拦河大坝在1975年秋统一认识修建粘土心墙石渣坝的前后,又有过修建浆砌条石围堰或斜心墙土石围堰的方案。按照水利部审定的水库施工期间导流保坝洪水标准为一百年一遇洪水,汛期下泄流量5850立方米每秒。据此,设计方面计算过30多个导流调洪方案。位于大坝左侧的导流排洪隧洞,比较过洞身直径8至12米,隧洞2至4条等不同方案。后来正式提出由3条隧洞配合坝身前沿砌石重力式围堰的渡汛方案。经省审查报请水电部审批。1975年12月水电部批复:“同意上游采用与坝体相结合的砌石重力围堰……,采用三根直径8米或相当于内径8米过水断面隧洞。”
    1977年10月水利电力部冯寅总工程师(时年已过7旬)率领部属有关工程专家到升钟工地进一步审查设计施工方案。与省水利设计院、省水利建设公司的同志一道,通过看现场反复研讨。因开采条石废料多,条石质量差,风化崩解严重,一年内开采20余万方合格的条石有困难,只好决定在不降低施工期防汛标准前提下,改用与大坝前沿相结合的土石围堰代替水电部已于1975年12月审批的浆砌条石围堰。改用二条隧洞代替三条隧洞,相应将围堰拦洪高度提高3米,达到404.5米高程。同时审定了设计和施工方面提出的大坝河床段采用多排密孔厚帷幕低压力的灌浆方案。相应解决了当时无法按设计规范要求提高帷幕灌浆压力的重大难题。上述审查修改后的工程方案,水电部于1977年12月6日正式批复下达。实践证明,正确采用上述修改后的围堰和渡汛方案,减少了工程数量和施工难度,还节省工程投资千万元以上。
    八、从民工队伍施工为主到专业队伍机械化施工为主的演变
    1976年3月,国家计委在《关于建设升钟水库的意见》一文中,批复四川省革委会:“经同水利电力部研究,同意你省建设升钟水库”,“升钟水库列为大型基建项目,由四川省革委会负责指导施工”。1977年3月,四川省革委会决定由南充地革委组织领导升钟水库建设。南充地委随即决定成立升钟水库工程指挥部,并从水库灌区内的南部、西充、南充、蓬安等县市分别抽调干部组建县市工程指挥部。从灌区内陆续抽调干部民工万余人(最高达3万余人)按民兵建制组织队伍,开赴水库各工地承担施工任务。1977年至1978年秋主要进行公路、供水、供电等工程建设。同时人工开采条石,采集砂卵石,进行各项施工准备。
    1978年12月8日,水库大坝工程正式开工,开挖坝基,填筑第一期土石围堰。当时几千民工在坝区内挖装土石,人力板车运料,拖拉机牵引混凝土园滚分层压实土石料。工地上人流车往,人山人海。由于工地狭窄,人多车拥,尽管日夜三班施工,各级干部现场指挥调度,至1979年4月底汛期临近,才填筑土石8万立方米。按设计要求第一期过水低围堰填高8米至364米高程。堰顶经过大块石防冲加固,1979年夏天西河洪水多次翻越围堰,实现渡汛安全。
    1979年冬至1980春,水库大坝进入第二个施工枯水期,必须要将第一期过水围堰加宽再填高40.5米,填至404.5米高程,建成挡水围堰,拦断西河,利用隧洞导流泄洪,才能保证大坝安全。在冬春6个月内要填筑土石80万立方米,平均月填筑量在13万立方米以上。这在当时我省水利施工中还未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为了顺利建成升钟水库大坝,这是非闯过不可的一道难关。
    为了安全渡汛建好水库,省、地水利部门和水库指挥部领导带领工程人员去陕西省石头河水库和甘肃省碧口水库学习参观运用土石方机械化建修高土石坝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从而解放了思想,丰富了升钟的设计施工和渡汛措施,并向省、地委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国内外大量施工实践已充分证明,在江河上建修大体积的高土石坝,必须走国家专业队伍配备大量土石方机械为主力军,进行高强度施工,才能安全渡汛,保证大坝施工安全。
    原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等领导人于1977年11月和1979年3月两次到升钟水库现场指导工作。在工地他要求指挥部算清机械化施工和人力为主施工两个方案,哪个方案能保质保量建好大坝。1978年5月省委决定成立四川省升钟水库领导小组,由何郝炬(副省长)、李林枝(省人大副主任)、李吉泰(省计委副主任)分任正副组长。何郝炬等领导多次深入工地研讨工程重大方案、资金安排、建材供应、交通运输、施工队伍和机具配置等重大问题。1978年7月,省委批准在原南充地区升钟水库指挥部基础上组建成立四川省升钟水库现场指挥部,李世德任指挥长,齐金维、郭光杰、姜希孔、汤绍祥、燕征、杨永荣、黄玉祥任副指挥长,杨建任总工程师,负责在水库现场组织指挥工程建设。
    1979年春,省、地决定以省水利工程公司为主承担坝区施工任务,并拨出专项资金购入百余台套土石方挖运压实机械,又在南充农机厂批量生产大型振动碾。省政府决定从省二机局和交通厅、五冶公司抽调土石方机械化施工队伍到坝区参加工程会战,日夜三班施工。坝区原有万余民工队伍则配合进行坝基清理、砂卵石采运、石渣料爆破、房屋修缮等工作。在工地上逐步形成以国家专业施工队伍为主,土石方机械化挖、装、运、压一条龙的生产线。从1979年9月到1980年5月二期拦水围堰抢筑至404.5米高程。1980年夏天水库首次拦洪渡汛成功。水电部和省人民政府均致电祝贺。从此拦河大坝进入常年性施工,到1982年底基本建成79米高的拦河大坝。共填筑土石和混凝土355万立方米,胜利建成我省最高的土石拦河大坝。
    九、渠系工程“分段建设、分段受益”方针的确定
    1977年,上级批准升钟水库枢纽和右总干渠同时施工,以利库成渠通,早日引水灌田。地区即组织灌区内的南充、蓬安两县和南充市干部民工2万余人进入坝区进行施工准备。同时安排南部和西充两县抽调劳力万余人进入右总干渠施工。先后开工隧洞11处,渡槽4处,过水库1处。1980年全国调整国民
经济,全面压缩基建投资。当时升钟水库大坝刚下主河槽、建修过水围堰,曾经有人提出让升钟工程再次下马。省委领导和省计委、省水电厅等部门审时度势,认为升钟水库已经历过1960年和1976年两次动工上马,灌区200万人民渴望20年的升钟工程来之不易。如果再次停工,损失巨大。因此决定在削减1980年基建投资时,将有限资金投入升钟枢纽建设,暂停右总干渠工程。
    1979年3月,赵紫阳等省委负责同志在升钟工地视察中,不仅认真研究了枢纽工程的重大安排和机械化施工等问题,还提出升钟水库渠道建设是采取先全面建设干渠,再建农渠灌田好,还是采取分段建设,分段受益为好?他讲还是分段建设,分段受益好。他说升钟水库灌区大、工程艰巨,灌区渠系配套至少10年以上,分段建设,分段受益可使南部、西充等县早灌田10年以上,效益很大。分段受益也有利于鼓励灌区群众积极出力修渠配套。赵紫阳调任国务院总理后,1982年9月还给升钟水库指挥部来信指出:“希望你们继续努力,精心施工,分段建设,分段受益,保证工程质量,提高
经济效益,早日全面完成水库和配套工程建设,为四川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着“分段建设,分段受益”的精神,1983年起在水库拦河大坝基本建成关闸蓄水之后,右总干渠前段工程和从右总干渠上分水的大桥、定水两条分支渠灌区加紧开渠,至1987年开始引水灌田,1992年右总干渠段和西充干渠建成。1994年西南、西蓬和左分干渠已大部分建成通水,灌区配套工程灌溉面积达到64万亩。
    十、大坪区从盐亭县划入南部县的前后
    大坪区9个乡原属盐亭县管辖,为升钟水库回水淹没主要地区之一。涉及耕地淹没1.18万亩,移民近万人。1972年4月水利部钱正英副部长明确表示支持建修升钟水库。为促进工程早批早建,在经过库区勘测和调查之后,四川省革委负责人王黎之、李林枝、杨汝岱等多次约请南充、绵阳两地区和盐亭、南部两县负责人会商,决定将大坪区9个乡从盐亭县划归南部县,以利于统一做好大量的移民安置和土地调整等工作,并有利于协调水库淹没区和受益区之间的关系,统一发展库区农业、交通、水电等建设。1973年11月27日由省革委农业组负责人李林枝主持会议,在省水电厅副厅长金鉴等人参与下,由上述两个地区和两个县负责人协商签订了《绵阳、南充地革委、盐亭、南部县革委关于大坪区划归南部县管辖的协议》。该协议签字负责人为绵阳地革委副主任赵文定;南充地革委副主任李世德;盐亭县革委主任王廷瑞;南部县革委副主任陈现锐。协议主要内容有:“盐亭县将大坪区及所属9个公社的83个大队,501个生产队,16510户、75828人,耕地102483亩,全部划归南部县管辖。大坪区在盐亭县一定五年的公粮统购及财经任务自1974年1月1日起从绵阳地区盐亭县减除划给南充地区南部县。南部县行使对大坪区的管辖权。”此协议后经上述四方联合上报,四川省革委会于同年12月17日批准执行。
    十一、胡耀邦和张爱萍同志为升钟水库题字的由来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领导历来十分关心川北老革命根据地和大型的升钟水库建设。1982年升钟水库现场指挥部写信给赵紫阳总理,汇报水库建设情况并请他给水库题词。并请刘纯夫副省长去北京开会时转交赵总理。同年9月26日赵紫阳总理写信请刘纯夫同志转交升钟水库指挥部。信末指出“关于升钟水库题词一事,可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或著名书法家撰写,我就不写了。谢谢大家。”
    1986年7月中共南充地委召开前川北地区党史研讨会。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因公务忙不能出席,委托其夫人李昭同志(1951年前后曾任南充市委组织部长)来南充出席会议。中共南充地委书记康咸熙和南充地区行署副专员郭光杰向李昭同志汇报升钟水库已经建成。南充是胡耀邦同志工作过的地方,请他回京转请胡耀邦同志在百忙中为升钟水库题词。同年秋南充地委收到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寄来胡耀邦同志题写的“升钟水库”4个大字。题字和签名布满一大张宣纸。这4个大字后来由升钟水库管理局放大彩塑在水库拦河大坝下游坝坡上,雄伟而壮观,永作纪念。
    地委领导也曾约请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同志题写了“升钟水库”4个大字,准备塑立在水库纪念碑上,供游人观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 邀请
上一篇:德丰县苏维埃县政府
下一篇:修建升钟水库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